山西省城镇新建建筑每年约增加2500万m2。截至目前,山西省既有建筑约为10亿m2,其中城镇既有建筑总面积约5亿m2,集中供热总面积约1.7亿m2。由于是传统能源大省,能源浪费也较为严重。据初步统计,山西省每年建筑能耗丝3000万吨标准煤,约占全省社会终端能耗的22%。2005年山西省组织对全省即有建筑进行普查,总体来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土坯结构、砖木结构。从节能角度看,厚土墙、坡屋顶利于保温隔热,但门窗节能水平低。保存下来的只有数量不多、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建筑。
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大多为实心粘土砖砖混结构,建筑造价低,符合当时的节约理念;外观呈现出“方盒子”的特点。建筑墙面多为裸砖、或混凝土砂浆:以解决居住为目的,功能性差,抗震性能低。基本无保温、隔热等措施。很多现在已被称为“城中村”改造项目。
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出现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高层和多层并存,单幢商品房、小区住宅逐渐涌现;采取了部分节能措施,但总体水平低。
一、总体进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山西省的改造任务460万平方米。2007年在《山西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中,按照各市集中供热面积的3%比例,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的改造任务分解到了11个地级市。同时编制印发了《山西省46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造任务、年度计划、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2007年,首先在阳泉开展了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试点,共完成改造面积28万平方米,安装热计量表1 700块(套)。2008年全省又启动27个项目、53.58万平方米,其中30万平方米的供热计量改造工作已经完成。2009年全省计划启动改造面积206万m2。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已确定第一期改造项目69个、218.66万m2,占年初确定目标的105.89%。已完成节能诊断报告项目145.12万m2,已完成改造设计方案项目144.87万∥,已开工项目30个,77.95万m2,占年初目标的37.75%。
二、十大措施 ,
1、地方法规强制改造。2008年9月山西省人大颁布了《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将节能改造纳入法律轨道。《条例》中专门设立了“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章节,共7项条款,对既有建筑改造原则、目标、范围、内容、实施主体、责任部门、费用分担等进行了规定。
2、政府文件推动改造。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意见》,提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推动节能改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3、建立机构保障改造。山西省成立了“山西省建筑节能监管中心”,11个市也全部成立了节能监管机构,现在全省建筑节能监管人员达131人。山西省和11个市还专门建立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领导组\",负责节能改造专项工作。
4、落实资金激励改造。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建筑节能有关资金落实情况的会议纪要》,明确了省级财政按照与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1比例配套。各市也陆续出台了奖励政策;如太原市委、市政府以党政联席会形式确定市财政以90元/m2 标准对既改实施补贴,待市人大会通过后即可执行;长治市采取中央、省、市1:1:1的方式进行补贴,市政府已经列入预算计划,待市人大批准;朔州市以政府担保、开发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市财政对既改的补助经费。阳泉市政府安排1000万元资金,支持热源和管网平衡改造等。
5、建立项目库筹划改造。根据全省城市建筑节能、房抗震性能普查的情况,结合房屋抗震性能,经过对其节能、安全、经济、文化综合考虑后确定改造项目。目前全省已纳入项目库的改造项目近800万平方米,为今后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6、建立标准支撑改造。山西省共编制发布了四个方面(设计、施工、材料、评价、)、十四种建筑节能地方标准,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标准体系,为节能改造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技术支撑。
7、强化监督推进改造。将各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情况纳入省级政府对各市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验收。
8、施行月报督促改造。施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全省各市、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编发了《山西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信息》,及时通报各市进展情况,交流各市经验做法。
9、巡查调研服务改造。组织专家对各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进行逐个调研,帮助完善改造方案,形成专门的指导意见。
10、总结推广引领改造。利用媒体宣传,对改造效果良好的示范工程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同时计划组织召开全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现场会。